近日,網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引起網友熱議。作者稱,大學時有個同學,打球總穿著開裂發黃的鞋子,家里省吃儉用幾個月,給他買了雙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視如珍寶,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來他的助學金資格被取消了,只因“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他為此哭了很久,我買一雙耐克鞋,就要被取消助學金資格嗎?
不禁讓小編想到上大學的時候同寢室的一個女孩子就因為一顆蘋果而被取消了獎學金。
刷微博的時候發現原來不少網友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質疑高校助學金真的被用在實處了嗎?真的給了最需要的人嗎?
學校是如何判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據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
學生在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必須提交家庭所在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予以確認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小冊子里有,也可從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網站下載),學校收到學生申請后,經審核,以民主評議的方式認定。
基于上述的判定方法,高校助學金應該是發放到有需要的人手里,那為什么還會出現因為一雙鞋,或者一顆蘋果而被取消助學金的事情?
就在于很多學校發放助學金缺乏統一的、大家公認的標準。這項政策在施行過程中,基層執行者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權。這樣的 “權力”,既可能因執行者有限的核實能力,誤傷真正的貧困生;也可能招致太多誘惑,讓助學金被不符合條件者瓜分。
因此,要想使助學金發放給最需要的人,除了要積極向高校學生宣傳國家的助學政策外,更需要第三方介入,對高校的助學金發放行為進行監督??梢酝ㄟ^審計、抽檢等手段,發現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及時糾正,或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自上而下”予以監督。還應開辟投訴和反饋渠道,供學生發現問題后及時反饋,“自下而上”反映問題。如此,才能構筑一個較為完善的監督體系,從而保障學生的利益不被侵犯。